English

雪藏的王小波

●名家随笔
1998-12-19 来源:生活时报 ●高建群 我有话说

这几年接触几位文学界年高人士,如果谈得投机,谈得入港,他们往往会以叹息的口吻说,能代表当代小说最高成就的,肯定不是那些浮躁的、赢得盛名而并不专注的招摇过市的作家们。那么他们是谁呢?前辈们说,中国这么大,藏龙卧虎,肯定有高人,他们在民间,只是,我们视力有限,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们。

去年夏天在北京,见到工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岳建一先生(《血色黄昏》的责编),饭局间,充耳皆闻的,是老岳在谈一个叫王小波的人。谈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谈王小波的早逝,谈王小波的遗世独立精神。这样,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个叫王小波的也在写作,知道了这个写作的人已经再不能写作,知道文坛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他,知道了文坛就要掀起一个王小波热。

这样,回到西安以后,我找了些王小波的书来读。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读的。我被彻底地抓住了。我想起了前辈们以前对我说过的话。而在阅读中,我自己也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们久久渴望看见的一位作家终于出现了,他有米兰·昆德拉式的锐利,纳博科夫式的简洁,博尔赫斯式的深邃,它正是小说艺术发展到今天,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呀!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王小波的小说艺术,因为那是这篇短文所无力承担的。那么我在这里想谈另外一问题。这个问题不属于艺术本身。社会的问题,或者说文坛的问题,或者再直接一些说,是评论界的问题。这问题就是,为什么没有人把王小波在没有成为古人之前发现并介绍给社会?!

亲爱的人哪,当王小波在他的斗室里正在完成他的堂吉诃德之旅的时候,当代表当代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家正苦苦挣扎的时候,你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台湾文化界有个含蓄的词,叫“雪藏”,俄罗斯文坛则更直接一些,叫“怠慢和不公正”。这说的都是一回事。

一个谜底还没有解开就没有了,一个会说话的口(孙犁先生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永远地像百合花一样闭上了,一个年轻的艺术天才离开了我们。在阅读中,我常常想,如果让王小波再多活10年,他又会为我们思考出和奉献出多少瑰宝呀!我还想,如果让我们早一点结识他,让他早一点进入主流文学,那他将影响我们的文学思维,那文坛将会增加一道多么斑斓的风景呀!这话在这里等于没有说,因为王小波已经死了。“无法逃离”——这是宿命。这是一代一代才高八斗的人的宿命。

当然也不能怪评论家。我的这一把无名火发得有些不当。他们犯得着去关心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如草芥如蝼蚁叫什么王小波的文学青年的事情吗?“他会有前途吗?那么,等他有了前途后再说!”

我不知道我这样思考对不对。不过王小波是死了,我想这一点是对的,因为大家都这样说。还有一点,就是王小波是一个被雪藏的作家,这大约也是确凿的事实。而他的没有尽早地介绍给大众,这也不是任何人的责任,而是他自己的责任,他不会操作自己和推销自己,他典型的一个书呆子而已!当然,他也许是不屑于喧哗,他想成为一个隐者,他想和文坛开一个大大的玩笑。是不是这样?我们亦不知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